首页 > 玄幻奇幻 > 智能神话

第二八章:主持问佛1

目录

快速解决了两名神级忍者后,李念没有现身;而是直接回到了寺庙;继续翻阅经书,心情并没有因刚才的事情而波动;李念在寺庙的工作;其实很简单,两周打扫一次藏经阁和抚扫经书上的灰尘,晴天中午开窗两小时通风,这对于李念来说,几乎和没有工作量一样,李念运用灵气驭灰,分分钟灰尘就被送到了后山垃圾桶;平时只要注意开窗后记得关上就可以了;而经书的管理工作,是有其他人负责;人们每次在藏经阁见到李念,他都在读经书;不过管事看到,藏经阁比以前干净多了,每次还都还夸奖他。

一日主持前往藏经阁参悟经书时,发现李念正专注于阅读《华严经》。他不禁走近李念,询问:“李念啊,你对这部经书领悟到什么程度了吗?”

李念微笑着抬起头来:“这部经典难度颇高,但只要认真领悟,就会有许多启发。”

主持聆听后,又问:“那么,你认为这经文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李念微笑地回答:“《华严经》谈及‘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物质间互相影响,无物可孤立存在。在观念上,我们应该避免执着概念,通盘接纳一切思想和事物。”

主持听后心满意足地点头,又接着问:“那么,在你的工作中,如何体现这些思想呢?”

李念继续微笑着回答:“其实很简单。我从事藏经阁的清洁和管理工作,通过我的努力,感知到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物质的看待。人是渺小的,在宇宙的广阔和神秘中,我们应该谦虚待人,尊重所有生命和物质。”

主持听后惊喜不已,认真地注视着李念,仿佛是认识多年的朋友。他问:“李念,你的读经研究让我想起了《楞严经》中的一句话:“唯识不识,智者方证“,意思是只有智慧的人才能证悟唯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李念思考了一下,回答:“《楞严经》探讨思维、感知等心理过程,强调了人类思考的本质和哲学环境,将唯识理论发扬光大。这句话意味着,只有真正认识到心灵的真相,才有可能修证智慧。”

主持点头认同,进一步询问:“那么,在你的修行经验中,你认为如何实现唯识不识?”

李念答道:“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和感知过程都是经验的积累,不是绝对真理。其次,我们应当深入探究这些经验,了解心灵的源头和本质。最后,我们要保持这种意识态度,不断发掘和体悟生命中的真谛。”

主持点头赞同,问:“在你读过的佛经中,有什么引起你深思的话语或者故事吗?”

李念思索了一下,回答道:“《妙法莲华经》中关于‘细针穿越大海是否能得到宝藏‘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海上漂泊,看到海上大雨瓢泼,就抛下一根金针,希望获得宝藏。之后,他醒来时发现身处一个未知的岛屿,里面有丰厚的财宝和宝典。门口的和尚告诉他,他曾经拯救了这片海域,因此获得了隐秘的宝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直的行为和公正的心态是有回报的。”

主持聆听着,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么,在你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你如何实践这样的正直与公正呢?”

李念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我认为,提高自己的修养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内心深处有正直的认知,就会意识到任何行动的后果和意义。同时,我们还要心灵明亮,能够透过外表看到事物的本质,警觉抵制虚伪。最后,我们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地做好自己的本分。”

主持听后深有感触,问:“非常有见地。感觉你对这些佛经颇有心得,未来你有没有什么学习和实践的计划呢?”

李念微笑着回答:“我希望能继续读经,不断探究心灵的奥秘。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实践佛法中的教义,将精神和修行落到实处。”

主持听后,对李念的修行之路十分欣赏,微笑地说道:“很妙,我相信你的努力和奉献将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叹。”

主持听了之后,又问:“除了自我修行,佛教还强调了对他人的慈悲和帮助,你对此有何见解?”

李念听了问话,笑了笑,接着说:“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人,并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和慈悲。”“具体来说,佛教的慈悲可以表现为关注弱势群体,照顾生命和物质;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表现为一些简单的行为,比如微笑、倾听和支持。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让别人感到温暖和被重视,也会让自己感到喜悦和成就。”

主持听了之后,感到很满意,接着问道:“在佛教中,有一种重要的精神叫做‘菩提心’,你认为什么是菩提心?它的作用是什么?”

李念沉思片刻,回答道:“我认为菩提心是一种无私、包容、慈悲和超越自我的精神。菩提心者不会为了自我利益而牺牲他人,而是关注一切众生的福祉和利益。”

“在几乎所有的佛经中,菩提心都是发心的基础和重要的修行目标,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和贪恋的根源,达到超越生命的境界。除此之外,菩提心也是佛陀口传心授的精髓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修为,走向证悟。”

主持问李念:“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教派和思想,你怎样在其中进行选择和取舍呢?”

李念微笑着回答道:“作为一个修行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佛教的核心原则和原则。佛陀的教诲中,智慧、慈悲和正觉是最重要的,这与每个佛教教派或学者的看法和观点都不同。”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验,体悟和理解佛法的真谛,避免被其他人的观点和偏见所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不同的佛教教派和观点,并从中汲取滋养。”

主持点头称赞,并问:“那么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应用佛教的教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