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频频道 > 穿越北宋末年

第四十三章宋江

目录

宋江为什么要当小吏

宋江之所以选择当小吏,有这么两个原因:

首先,宋代的小吏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能够完成从吏到官的身份转变。

宋代胥吏的升迁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之为“升名”,就是将同一等级的小吏,按照任职时间的先后排序,只有在同一等级中的头名胥吏才能够晋升到上一等的吏职。第二种称之为升等,胥吏在升职的过程中,以等级为单位进行逐级升迁。

其实像宋江一样在地方上的小吏是很难出任官员的,因为在宋代的制度中,只有朝廷中的那些高级吏员才能够享有被授官出职的权利。

在宋代,很多小吏都是来自社会的基层,比如说市井小民,水浒中像武松的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是地主,就像是宋江。甚至有些低级官僚子弟,他们没有办法进入真正的官僚体系中,只能够屈身为吏,比如说是金眼彪施恩,他爹是管营,虽然是正式官员,但施恩同样没有办法进入到官僚体系中,如果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施恩最后也只能是当一个小吏。

其次,担任小吏对于普通小民来说有很多好处。

担任吏员虽然不会有什么丰厚的报酬,但是却有很多人却可以借此牟利,所以很多普通人对于小吏的职位还是趋之若鹜的。

担任小吏比起通过科举出仕来说要简单许多,对于那些家学不够深厚的普通民众来说,还是很容易上手的。而且,虽然吏在官员眼中没有什么地位,甚至升职空间都很有限,但是担任吏却可以获得普通民众难以企及的权力和财富,而且有些吏是可以世代承袭的,这一点也是士大夫们攻讦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

宋江家里也只是一个小地主,虽然饱读诗书,但可能因为学识天资有限,或者是家财不够丰厚,过小日子尚可,如果要是供给他参与科举,那可能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么,唯一的能够获取权力和财富的机会,就是当一名吏。

入职胥吏有多难

宋代的胥吏可不是相当就能够当的,宋代选取吏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是这三种:第一种为子孙承袭;第二种是保引,所谓保引就是官吏们担保、引荐自己的亲属去担任吏员,但其实朝廷选用吏员并不只是让官吏们担保、引荐自己的亲属,但就像是最初选任官员的察举制度一样,随着请托钻营、结党营私的情况层出不穷,逐渐有了任人唯亲的情况出现;第三种则是投名,就是像是我们现在投简历的性质是一样的,然后经过一系列的考察才能够入职。

宋江家里只是一个小地主,并没有什么亲属在官府任职,所以子孙承袭和保引的方式并不适合宋江,所以宋江一定是通过投名的方式才担任上押司的。

想要经过投名的方式担任小吏,要经过这么几个步骤,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试用——正式录用等环节。

所谓资格审查,就像是我们现在省考、国考中的报名方式一样,需要“先勘会本贯户籍分明”,就是说要勘验你的籍贯,并且限制了陕西路、河东路、河北路等地的人报名朝廷中枢的吏职;而且投名的人,还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要求,有前科的人是不能够参与到吏职选拔中的;在一开始宋代招收吏员还会要求他们自家有一定的产业,古籍载“召有产业人投名,试书算”,之所以召有产业的人,是因为当时宋代的吏是没有俸禄的,有的职位有俸禄却也十分微薄,为了防止以权谋私,借职位发财,于是对应征者的家产做了一定的要求,但后来这个条件被废止,普通无产者也可以投名。

资格审查之后,就要进行考试了。考试的内容也是视情况而定的,朝廷中枢的吏员考验《诗》、《书》等等,还会“问律及疏”,州县之内则要“试书算”等等。

并不是考完试就能够直接上岗,宋代的冗官问题十分严重,而有官必有吏,这就导致了冗吏问题也不容小觑,人员众多而岗位缺少的情况十分常见。虽然考试合格了,但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够转正。

朝廷对吏员的选拔十分苛刻,这就导致了其实很大一部分吏员的能力其实并不比一些通过科举入职的官员差,再加上官员们对一些具体事务的不熟悉,比如说“条令宪法”、“钱谷利病”、“台省之事”这些都是官员们所不熟悉的领域,而吏员们却一辈子浸淫此道,再加上本身能力就不差,所以造成“吏强官弱”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宋江之所以不愿意放弃自己押司的身份去梁山落草,就是因为在宋代,尽管吏在士大夫眼中不值一提,但在普通民众眼中,依旧是当地有一号的人物。而梁山此时刚刚经过了一场权力交割,本身的势力还不足以让宋江冒着丢掉铁饭碗的风险去投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