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人在初唐:李二喊我做高官

第六十九章 朝会奏对

目录

官员们进入太极殿也是有规矩的,文官由左门进入,武官由右门进入,不得行走践踏正殿正门的中三道台阶。

在御道两侧相向站立等候,这被称为“起居”。

殿上设黻、蹑席、熏炉、香案。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位。

文武列于两观。监察御史二人立于东西朝堂以莅之。

宰相、两省官对班于香案前,百官班于殿庭左右。

先一品班,次二品班,次三品班,次四品班,次五品班。每班,尚书省官为首。东宫官居上台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

这个过程中,官员们必须保持威仪整肃,不得私下与人客套寒暄或行礼,也不准喧哗、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为。

在此期间,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一旁进行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者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等候上报处理。

内侍们负责管理朝钟朝鼓,到了上朝时分,便会敲响钟鼓。

时间在静默中流逝,忽然,一声更响亮的鼓声穿透了清晨的宁静,所有官员的身躯都不由自主地一震。他们知道,这是皇帝即将驾临的信号。

不多时,一队内侍先行而出,他们手持羽扇、华盖,分列两排,紧接着,身着龙袍、头戴帝冕的李渊,在众侍卫的簇拥下,缓缓步出。他的步伐虽慢,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圣驾临朝,百官恭迎!”一名内侍高声唱喝,声音在大殿内回荡。

所有的官员,包括李麟戟在内,立即整理衣冠,面向皇帝,立即行礼。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敬意和虔诚。

李渊坐上御座,环视下方跪拜的群臣,缓缓抬手,示意众人平身。官员们整齐划一地站起,目光低垂,不敢直视龙颜。

“诸位爱卿,平身。”李渊的声音平和而充满力量,他的目光逐一扫过下方的官员。

诸位朝臣齐声高喊一声:“喏”。

跟现代的:“是”一样道理。此喏非唯唯诺诺的诺音,正确念法是“惹”。

朝会正式开始,首先是几位重臣上前,汇报各自分管的事务。他们的声音洪亮,条理清晰,每一句话都关乎着大唐的国计民生。

李渊认真倾听,不时提问,他的问题总是切中要害,显示出一位帝王的睿智和深思熟虑。官员们的回答也都十分得体,朝会上的气氛既严肃又和谐。

朝会继续进行,随着重臣汇报完毕,轮到中低阶官员上前陈词。原本以为接下来的议程将更加紧锣密鼓地围绕国家大事展开,却不想,一名身着绯色官服的中年官员,面带几分尴尬与无奈,向前踏出一步,打破了刚才的严肃气氛。

“启禀陛下,臣有禀报。”官员的声音略显迟疑,但还是鼓起勇气开口了。

李渊微皱眉头,但仍然保持着帝王的威严与耐心,轻轻点头,示意其继续。

官员咽了咽口水,接着说道:“近日,京城内几条主要街道的排水沟堵塞严重,导致雨后积水,影响出行,更有人因此损失惨重。臣认为,这虽是小事,却关系到民间疾苦,望陛下恩准拨款修缮。”

话音刚落,殿内一阵轻微的骚动,不少第一次参加朝会的学子面露诧异,似乎没想到朝会之上竟会提及如此“微不足道”的问题。

但李渊并未表现出不悦,反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了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连忙出列,躬身答道:“陛下,臣愿即刻组织人手,尽快解决排水问题,确保百姓生活不受影响。”

李渊满意地点点头,道:“此等关乎百姓日常之事,亦需用心办理。工部速速行动,务必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修缮工作,不得有误。”

“真是没想到,朝会上还要讨论怎么通下水道。”李麟戟在心里暗自嘀咕。

又是几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讨论过后,李渊眼神中闪过一丝深邃,随即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几分威严与期待,缓缓问道:“今科甲榜前列的士子们何在?”

话语一出,原本因讨论民生小事而稍显轻松的朝堂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官员们纷纷侧目,寻找着甲榜士子的身影,心中明白,真正的重头戏即将上演。

士子们感受到众人的注视,立刻挺直了腰板,神情变得更为专注与庄严。

孙伏伽、李麟戟等几位士子缓缓上前,他们步伐稳健,每一步都显得格外郑重。李麟戟深吸一口气,心中既是紧张又是激动,他知道,这一刻,他们将直接面对皇帝,展示自己的才学与抱负,为国效力的机会就在眼前。

“学生在。”孙伏伽作为甲榜第一,率先出列,声音沉稳而有力,代表众人答道,随后微微俯身行礼,其他人也跟着行礼,表示在场。

李渊的目光逐一扫过他们,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缓缓开口:“诸位金科士子,尔等乃国之栋梁,此次朝会,朕特许尔等列席,旨在听取青年才俊之声,为国分忧。尔等有何良策,或对朝政有何见解,皆可畅所欲言,不必拘束。”

此言一出,朝堂上更是寂静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些年轻士子身上,知道这是皇帝要亲自考核了。

李麟戟暗暗给自己鼓劲,务必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学。

李渊环视着面前的青年才俊,目光深邃,仿佛在衡量着每一个人的分量。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近来,边疆偶有外敌侵扰,而国内亦有民生之困,朕欲闻尔等对于外御强敌、内安民生的见解。孙伏伽,你先来谈谈对外敌的看法。”

孙伏伽挺胸而立,沉吟片刻,语气坚定:“启禀陛下,外敌侵扰,首在边防。学生以为,应加强边疆军备,选拔勇猛善战之将,固守边关;同时,可考虑联合周边友好邦国,形成掎角之势,孤立敌人,以防其结盟侵犯。此外,情报之重要性不容忽视,需加强斥候,及时掌握敌情动态。”

李渊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随后将目光转向李麟戟:“李麟戟,你有何见解?

李麟戟感受到李渊和众武将的目光,心中虽有一丝紧张,但更多的是对即将展现自己见解的兴奋。

李麟戟步出队列,气宇轩昂,眼神坚定,声音洪亮而清晰,回荡在大殿之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