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人在初唐:李二喊我做高官

第七十一章 老奸巨猾

目录

面对裴寂的刻意刁难,李麟戟并不畏惧。

他再次挺直腰背,沉稳而有力地回答:“裴大人言之有理,策略的实施确实需脚踏实地,而非空谈。关于具体实施步骤,学生斗胆提出以下几点。”

“首先,强根固本方面,可由朝廷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边疆基础设施建设和军备升级,同时,派遣精通经济的官员前往边疆,指导税制改革与边贸发展,确保政策的合理与高效执行,避免加重百姓负担。

“其次,远交近攻策略,需组建精干的外交使团,成员不仅要有深厚的外交经验,还需对各国文化、政治有深入理解。通过精准的情报收集与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外交策略,对不同的小国采取不同的合作方案,确保我们的外交行动既有原则又具灵活性。”

“至于‘文攻武卫’,我认为需要从长远着手,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式,逐步推广大唐的文化,增强边疆各族对大唐的认同感。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一些初步想法,具体实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李麟戟的回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仅回应了裴寂的质疑,也展现了他的应变能力和深思熟虑。朝堂上的官员们听后,纷纷点头,对李麟戟的才华和见识表示赞赏。

李渊面露满意的微笑,他缓缓开口,声音中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威严与肯定:“李士子,你既有见识与胆略,又不乏细致入微的考虑,实乃国家之幸。朝堂之上,能有你等青年才俊勇于献策,朕心甚慰。

听闻李渊的评价,裴寂脸色微变,眼中的得意之色迅速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神色。

配给原本想借此机会给李麟戟一个下马威,却未曾料到反倒是给了对方一个展现才华的舞台。

李麟戟的表现完全出乎裴寂的预料。面对裴寂的刻意刁难,李麟戟不仅没有慌乱,反而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见识。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仅回应了裴寂的质疑,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这无疑给了裴寂一个响亮的耳光。

李渊见状,心中明镜一般,但他不动声色,继续说道:“裴尚书,你经验丰富,朝中之事多有倚重,对于李士子的提议,你有何补充或建议,不妨直言。”

裴寂闻言,心中暗自调整情绪,随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他拱手道:“陛下英明,臣以为李士子的策略构想颇佳,尤其在文化感化与外交布局上,确有独到之处。臣愿与李士子及其他同僚共商具体实施细节,务必使这些策略发挥最大效用,为国分忧。”

裴寂的这番话,既是对李麟戟策略的间接认同,也是对自己立场的一种调整,试图将先前的对立转化为合作,既挽回了面子,也顺应了皇帝的意思,展现了一个老臣应有的沉稳。

裴寂这一来一去,不仅洗脱了自己可以刁难李麟戟的嫌疑,反而赢得了为国量才的美名。

李麟戟心中不停感慨,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看来以后要小心这个老狐狸了。

接下来,又有几位士子相继发言,他们的回答涉及了诸如赋税改革、吏治整顿、民生改善等多个领域,虽然观点各有侧重,但普遍较为保守,缺乏新意,未能像李麟戟那样引起广泛的共鸣。

李渊耐心地听取每一位士子的发言,不时点头给予鼓励,他深知,每个声音都有其价值,哪怕它们暂时显得不够耀眼。

在李渊看来,朝堂上的每一次讨论,都是自己对朝堂的掌控。

最终,李渊总结道:“今日之议,诸位爱卿各抒己见,尤其是新科士子们,展现了我大唐后继有人的蓬勃景象。无论是激进的创新,还是稳健的建言,都是为了我大唐的繁荣昌盛。朕期待诸位在今后的政务中,能将今日之论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共同书写大唐辉煌的篇章。”

至此,朝会的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官员们纷纷响应,表示将忠于职守,不负圣望。

在朝会的讨论中,李麟戟的表现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见识,更在裴寂的刻意刁难下,表现出了非凡的应变能力和深思熟虑。这让李渊对他刮目相看,心中已经有了预钦点他为状元的打算。

而孙伏伽作为甲榜第一,他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虽然不及李麟戟那样引人注目,但他稳健的回答和深思熟虑的态度,也让李渊颇为满意。因此,李渊打算将他定为探花。

至于榜眼的位置,李渊考虑再三,决定钦点裴行礼。裴行礼是裴寂的字辈,虽然在朝会上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但他的背景和裴寂的影响力,让李渊不得不考虑政治平衡的需要。

李渊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今日诸位士子的论述,朕已铭记于心。其中,李麟戟之策,深得朕心,既有远见卓识,又具实际操作性,实为难得。朕有意钦点李麟戟为今年科举之状元,孙伏伽为探花,以其稳健之见,辅助朝政。至于榜眼,朕认为裴行礼虽有争议,但其学识亦不容小觑,可为榜眼。”

此言一出,朝堂上再次掀起波澜。李建成首先出列,语气中带有忧虑:“父皇,钦点状元需慎之又慎,李士子虽有才华,但资历年岁尚浅,骤然拔擢恐遭非议。”

李渊目光深邃,看向李建成,似乎在考量其言的分量。

李建成话音刚落,李世民起身出列,语气坚定的说道“儿臣以为,选贤举能,应以才华为先,李士子今日之表现,众目睽睽,其才其志,有目共睹。况且,朝堂之上,不进则退,启用新人,正可激发朝气,为国注入新鲜血液。”

李麟戟闻言,心中暗潮涌动,他迅速地在脑海中梳理着李建成反对自己成为状元的深层原因。

李建成身为储君,对朝堂格局与权力平衡有着天然的敏感,他的担忧表面上看似是对李麟戟资历的顾虑,实际上,李麟戟心中明白,这背后恐怕更多是对潜在威胁的防范。

李麟戟自知自己与秦王李世民的亲近,早已不是秘密。在权力斗争激烈的宫廷中,任何可能增强对手阵营实力的举动,都会遭到对方的警惕和阻挠。

李建成作为太子,自然希望身边聚集更多忠诚于自己的力量,而对于像李麟戟这样有潜力、有才华,且与秦王交好的新秀,自然会视为潜在的障碍,试图在一开始就予以压制。

“裴尚书,你有何见解?”李渊开口问道。

“陛下,秦王殿下言之有理,启用新人确能鼓舞士气,但朝中平衡亦需考虑。然而太子所虑不无道理,新人骤升,恐有不妥。”

裴寂的发言可谓是老奸巨猾既没有明确支持任何一方,又巧妙地将决定权再次推回给了李渊,但同时也表示出自己对点李麟戟为状元的不赞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