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翻云覆雨

第18章 不必拘谨

目录

这一次事出突然,再加上皇帝本人不打算把排场搞的太大,因此众人在宋府门前恭敬的行完礼之后,一行人便从宋家大开的中门进入到了正厅当中。恭敬的请朱元璋坐在主位,再请韩国公和魏国公分坐两侧首位,然后宋濂才让家人把自己抬到了韩国公下首的位置。李善长见状立刻就要把自己的位置谦让出来,他虽然如今的官职比宋濂要高,也知道不管自己再怎么谦让,宋濂也不会真的和自己换位置。可这毕竟是在人家家里,自己该有的礼数还是要顾忌到的。宋濂这边也不含糊,见李善长推辞,他便直接以自己这套特制桌椅占地方为由,笑着婉拒了李善长的好意。不过尽管如此,这文人之间的交流总是要费上一番劲,最终还是高坐主位的朱元璋拍板保持现状,这才结束了互相的礼让。

“今日,将两位国公请到宋学士家里来,主要是为了两件事。”见众人都已落座,朱元璋面带笑意的开口说道。今日在这里相聚,和在朝上正式的氛围略有不同,他这个皇帝此时开口,也就全当是做了一番开场白。只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话才刚刚说完,那边使尽全力把自己斜靠在椅背上的宋濂却抢先一步开口了。

“我有胡惟庸的罪证呈上,恳请陛下裁决!”尽管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宋濂在说这句话时,还是尽可能地做出了行礼的姿态。

尽管他的举动略显滑稽,话题也十分敏感,但李善长和徐达却没有任何反应,只是李善长的左手微微颤抖了一下。

在他们看来,目前唯一值得陛下特意召集他们讨论的,只有最近闹得朝野不宁的胡惟庸案。

因此,他们对宋濂此时表现出的态度并不感到惊讶。

对于魏国公徐达来说,胡惟庸案与他关系不大。虽然他们都是淮西的贵族,但这次陛下的目标显然不是针对武将,甚至不是针对贵族。因此,这位大明的战神对此事并不担忧。

然而,坐在徐达对面的韩国公李善长则不同。如果胡惟庸案是一场暴风雨,那么他现在半个身子都在暴风雨中。

另一半身子虽然暂时因为与皇帝的旧情而得到庇护,但他心里清楚,如果这场风暴持续下去,他终将和胡惟庸一样的结局。

尽管心里很慌张,但今天显然不是他澄清自己的好时机。因此,这位最了解朱元璋脾气的谋士,在这个时候拿出了自己的养**夫,虽然心里很慌,但脸上却完全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两位重臣端坐如山,不为所动,然而坐在主位的朱元璋却对宋濂这副样子感到非常意外,甚至一时之间他觉得场上的气氛有些微妙。

“那个……宋学士既然有逆贼的罪证呈上,朕深感欣慰。不过,我们今天过来是有别的事情要和诸位商议,那逆臣的事情就留待日后再议。”

朱元璋有些尴尬地说,但说完之后,他立刻意识到宋濂愣在原地不知所措,于是他赶紧给这位老臣递了个台阶。

“宋学士虽然身体不适,但仍然不忘为国分忧,朕深感欣慰。太子,你一会儿留下,协助宋学士整理好那逆贼的罪证,回头给朕递上来。”

“儿臣遵命。”朱标简洁地回答了一声。

然而,朱元璋的这番话却让在场的众人心中不约而同地猛烈跳动了一下。

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徐达,脑海中此刻都掀起了滔天巨浪。他们原本就对陛下突然召集他们到宋濂这里议事感到非常惊讶。

他们俩如今是朝廷里毫无疑问的文武官员代表,能把两人同时召集,足以说明所牵扯到的事情必然不会小。

而如今朝廷最为重大的事情,除了最近闹得满城风雨、举国不宁的胡惟庸案之外,还有哪里可能有别的事情。

再说,这既不是过年也不是过节,陛下就是请他们吃饭叙旧,也不太可能选在这么个日子。

因此,当朱元璋表示今天搞这么一出还真不是为了胡惟庸案,这让原本还有些准备的两位重臣,此刻突然就觉得如坐针毡。

任他们将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所有事情,在脑海中反复筛选过滤,他们都想不通如今到底还有何等重要的事情,值得陛下如此大费周章。

甚至李善长都在猜测,陛下这是不是又掌握了新的可以敲打满朝文武的机会,要趁着这次胡惟庸案已经掀起的滔天巨浪,彻底地将他长久以来作为心腹之患的相权,彻底消灭掉。

徐达这边虽然稍微没有李善长那样紧张,但他的内心此刻也不平静。他在琢磨,陛下这一次是不是将这场**扩大到军队里,要把军权也进行重新布局。

不过,朱元璋没有给他们太多胡思乱想的时间,他很快就打破了场上诡异的气氛。

“宋学士所请,我们已经知道了,现在该说说今天的正事。”朱元璋将手中的茶杯递给了一旁随行的宦官,方才还带有笑意的脸,这个时候也变得严肃起来。

“今日请二位一起过来,就是跟朕一起,代表朝廷来慰问宋学士。想必二位也知道,前一阵燕王那个臭小子在宋学士面前口出轻言,宋学士为了教导此子,辛劳成疾、染病在床。

此事皆因朕没教好儿子,才导致如此恶果。所以今日特来向宋学士致歉,还请宋学士不要太过介怀。”

朱元璋这一套代子致歉的桥段一出,要是放在平时,旁边的两位国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就站起身来表示皇上圣明。

但今日,尤其是听到方才朱元璋与宋濂的对话之后,如今这两位国公对于这种明显只是场面上的问候,并不是十分上心。

要不是宋濂那边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这边的这两位甚至都没有起身的准备。

“这第二件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咱最近听闻了几个有意思的言论,这其中有些部分让朕多少觉得有点好奇。

在宫里也没个人能跟咱一起商量,这不趁着今天来看望宋学士的功夫,咱们君臣就把这几条一块都讨论讨论。

先说好了啊,咱今天就是跟大家伙唠唠家常,这几句话不代表朕的意思,你们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尽管说,就是不必拘谨。”

朱元璋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表现得极为放松。甚至为了让周围的这三人也不要太过紧张,他还专门在后边叮嘱了这么一句。

不过即便如此,他这一句话说出来之后,场上三人也在一次陷入沉默之中。

这里面宋濂是因为还没有从方才的情绪中缓过来,这时虽然脑子跟上了,但身体却没来得及反应上来。

李善长最近感到压力山大,虽然皇帝的语气已经放得很温和,但他还是觉得现在不是自己开口的好时机。他认为自己这位胡惟庸的老师,现在保持沉默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最终还是魏国公徐达主动打破了沉默。

“陛下愿意分享新奇的事情,我们自然洗耳恭听。陛下有什么话尽管说,我虽然智谋有限,但韩国公和宋学士都是饱读诗书的人,陛下若有所问,我们一定尽心回答。”徐达说话时只是坐直了身子,并没有站起来行礼。

作为朱元璋最可靠的属下,也是朱元璋自小就在一起的玩伴,徐达对于君臣之间的这种分寸把握得非常妥当。

通过朱元璋前面的话,他已经确认了今**帝所定下的基调。今天的会面就是一场君臣之间寻常的非正式会谈,皇帝没有端着架子,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自然也不好把场面搞得过于严肃。

目录
返回顶部